当前位置:主页  >> 常识资料  >> 常识其他   
常识其他

2019年公务员考试常识:2018年中国科技成就

http://www.chinagwy.org       2019-01-03 14:14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是考查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知识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生不仅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更要注意总结才能便于记忆。公考通(www.chinagwy.org)整理了2018年中国的科技成就考点,希望能对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2018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18年,中国科技有很多灿烂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松科”钻地;迎来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南极“第五站”选址奠基;做出了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实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从二维到三维的突破;我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评”指挥棒变了、科研人员减负了、科技成果转化再发“大礼包”……


  岁末年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年的中国科技有哪些精彩。


  科技利国为民


  2018年,中国科技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继续为国计民生奉献创新担当。


  这一年,“张衡”初上天,它能从太空监测地震。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的首颗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高精度电磁洁净度控制,弥补了中国天基科学探测领域发展的一大短板。汶川地震10年后,“张衡”卫星让人们对地震监测有了新的期待。


  这一年,“松科二井”完井了,入地深度打破亚洲纪录。5月26日完井的“松科二井”是2014年4月13日开钻的,最终井深7018米,是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中国科学家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的4项世界纪录并取得两项重大突破。


  这一年,疏浚利器“天鲲号”首航成功。6月12日,“天鲲号”成功完成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天鲲号”是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首次试航成功,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年,救灾高手“鲲龙”水上首飞成功。10月20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实现水上成功首飞,而此前它已于2017年底实现陆上成功首飞。AG600可用于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等,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是与大型运输机运-20、大型客机C919并称的我国大飞机家族“三兄弟”之一。


  这一年,桥界“珠峰”港珠澳大桥通车。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总长约55公里的大桥工程让珠江入海口两岸的3个城市只需30分钟便可以互通。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因建设周期史上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而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年,四代核电之“肺”通过验收。10月31日,全球首台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顺利通过验收。蒸汽发生器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将核反应堆的热量转换成接近600摄氏度的水蒸气,推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业内称之为“核电之肺”。这台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发生器将用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石岛湾核电站,是第四代核电标志之作。


  这一年,“北斗”三号完成星座部署,导航服务从亚太走向全球。11月19日,随着两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我国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于2018年底正式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这一年,“嫦娥”又奔月,目标是月球背面。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她的目标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这一年,多项高科技含量的国之重器和重大工程纷纷登台亮相,利国利民,是多年创新积累后结出的甜美硕果。


  探索永不止步


  2018年,中国科学家继续着他们永不止步的探索,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


  这一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1月25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重大成果——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已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此前,科学家一直未能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就难以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国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这一年,中国医生实现了人类首次肺脏再生。2月8日,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左为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手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肺脏再生。这是世界上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从患者支气管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修复替代了损伤组织。


  这一年,中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8月2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人造生命”领域的突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将酿酒酵母细胞里原本天然的16条染色体融合成单条染色体,这条染色体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这是“人造生命”的一个重大突破,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得简约,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这一年,中国人把量子霍尔效应从二维拓展到三维。12月18日,《自然》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修发贤课题组的重大成果,他们在拓扑半金属砷化镉纳米片中观测到了由外尔轨道形成的新型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直接证据,迈出了量子霍尔效应从二维到三维的关键一步。量子霍尔效应是20世纪以来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至今已有4个诺贝尔奖与其直接相关,但此前100多年,科学家们对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一直停留于二维体系。


  中国科学家们不仅做出了许多世界级成果,还在为未来的探索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这一年,中国南极“第五站”选址奠基。2月7日,我国南极科考第五站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定址奠基。此前,我国在南极仅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座科考站。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


  这一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开工。4月27日,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上海开工建设。这一总投资近100亿元的大国重器计划在202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为科研用户提供高分辨成像、先进结构解析、超快过程探索等尖端研究手段。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