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解读15: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极有可能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出现,公考通(www.chinagwy.org)特整理了两会中的热点解读,助考生一臂之力!
【原文摘要】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做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企业有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公考角度解读】
[背景分析]
这两年相对前面几年雾霾要少了很多,但是一入冬雾霾依然影响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多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事实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整体蓝天数更多,重度污染天数逐步下降等等,但是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还比较到,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高。
[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我们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我们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继续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各类环境问题仍处于多发态势。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驱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污染防治,还包括发展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对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保发展、保健康、保幸福。习
一是筑牢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以GDP论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干部要让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在头脑中落地生根,要树立“抓环保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对外开放”的意识,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项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坚决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责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比重降下来。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也关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污染宣战,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仅要从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着手,更要管住生产生活“上游”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要让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让其主动承担防治责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话语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环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污染防治。
【范文】
举法治利剑 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之而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越演愈烈。雾霾天气日益频繁、地表水地下水变色变味、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等等,如今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全健康。2015年伊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处罚利器的新环保法被装上了“钢牙利齿”。
事实上,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在对环境违法现象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基本以行政执法为主,一方面时常发生阻碍执法、抗拒执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对违法行为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因此,法律规定的出台,是治好环境问题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形成法治思维,严格执法,让高悬的利剑释放威力。
不容忽视的是,很多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群众感情,甚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公信力。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经常受困领导和人情干扰,无法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执法。当潜规则代替了法治,就会降低法律的威慑力。依法治国就是要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遇事不找法的现象,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
“兵器”在手,要用好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正如李克强所说,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因此我们要利用《新环保法》出台的契机,形成法治思维,加大环保执法的力度,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
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可见,要改变环保执法现状,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体系,明确执法内容、执法手段和执法权限,完善执法配套措施。环保执法部门需坚持严格执法,不心软,不手软,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创建一支敢作敢为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维护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权威。另一方面,每一个社会公众要牢固树立环保守法意识,时刻绷紧环保这根弦,改变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的常态,真正从思想上筑牢环保防线。
在全国上下提倡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我们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用法治思维,举起“法治”的利剑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与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者说决战到底,严格环境执法,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最终实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土更净,城乡更美的美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