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积累:领导人用典20条金句积累
申论的提升需要不断积累,除了做题之外,各位考生还可以通过积累一些金句为自己的文章写作增添色彩。公考通(www.chinagwy.org)整理的了“领导人用典20条金句积累”,希望备战2021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多多积累!
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总书记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3、官之至难者,令也。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海瑞就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5、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6、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7、治乱绳,不可急。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8、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9、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10、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
11、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12、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13、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14、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解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引申到今天,就是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如今各国相互依存度持续增加,只有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坚持互利合作,纳百家优长,集八方精义,才能与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正如习近平所说,“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也正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表达的寓意。
15、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解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习近平对青年们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16、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解读】
立志成为圣人,砥砺精进,就有可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有可能成为贤人。青年当志存高远,并由此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不仅要立志,还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17、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解读】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早年写下的一句诗,抒发了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鼓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18、“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解读】
年轻的时候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怀悲戚也于事无补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要抓紧时间学习知识技能,实现人生理想,担当时代重任。正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说:“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19、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解读】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习近平在讲话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这些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体现。
20、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解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既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我们就能赋之以人类智慧,让地球家园始终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