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题库刷题课第二期作业第19天:主旨概括题
说明:知识点学了又忘、忘了再学,复习总在原地踏步?公考前辈告诉你,你该刷题啦!有计划、有目标、有反馈、有总结的刷题,才能使成绩快速提升。我们在2月11日-3月3日开办了实战题库刷题课第二期课程,旨在带领大家高效刷题,各模块分别提升。刷题班每晚19:30--21:30直播,错过直播可看回放。
点击下载:完整版实战题库第二期作业第19天pdf文件含参考答案(节选部分试题)
点击进入:实战题库刷题课第二期直播课(全部课程) | 实战题库刷题课第二期直播课3月1日(免费)
3月1日 主旨概括题
1.(2015年国考)传统的创新观念认为创新没有固定结构,不遵从规则和模式。想要成为创新者的人被告知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尽情拓展思路,用与你的产品和服务毫不相关的东西做类比”。我们则主张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众所周知的框架内思考,不要跳出它的范围。人在专注于某个状况或问题的内部因素时,创造力才是最强的,通过对某个特定的创新任务进行界定,之后对其外延加以封闭,由此,我们大多数人才可能会更具持久的创造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专注是提升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B.框架内的思维往往会更有助于创新
C.忽视规则和模式的观念不利于激发创造力
D.没有固定结构的创新会限制创新者的思维
2.(2018年山东)当代社会呈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阶层和地域区别越来越小,民俗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差别消失,民俗作为地区和人群的标识或认同的意义逐渐微弱。民俗也在审美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成为时尚的,而非实用的。比如旅游场域中的刺绣或帽子等等,基本不会拿来用,而是用来装饰和收藏。民俗变为了一种浪漫的、时尚的消费品,沦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应从美学角度来重构作为大众文化的民俗审美观
B.大众流行文化影响了普通百姓对民俗的审美品位
C.文化阶层与地域的差距缩小使民俗成为大众文化
D.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的趋势改变了民俗的性质
3.(2014年浙江B类)吃鱼的时候,小刺要比大刺麻烦,因为大刺很容易被发现,小刺则必须下很大功夫才能清除。做人,小毛病要比大毛病难改正,因为大的差错很容易被发现,小缺点则必须格外留意才会被发现,虽然有小刺的鱼往往肉都特别细腻而鲜美,但许多人就因为怕小刺而不愿意吃那种鱼。虽然脾气怪异、不拘小节的人常有特殊的才华,但是许多人就因为讨厌这些小毛病而不愿意与这些人打交道。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B.小毛病会让人敬而远之
C.情商与智商同等重要
D.小毛病可能产生大影响
4.(2018年吉林甲级)17、18世纪西方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量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广州港出口至欧洲,中国人艺术化的生活用品,例如扇子、墙纸、漆器、家具等也随之西传,给欧洲人带去诗情画意的清新感受。当时欧洲的家居陈设,中国瓷器、漆器和墙纸都是十分时尚的物品,甚至在一些大型欧洲风景花园里,都会小规模地仿制中国建筑物来点缀其间。
这段文字意在论证( )
A.17、18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鼎盛
B.17、18世纪欧洲社会比较流行“中国风”
C.17、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较神秘的国度
D.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商业交流很频繁
5.(2016年重庆下半年)近期网上流传一种观点,认为暴利的眼镜行业造就了99%的近视眼。一些网友称商家只会一味推销眼镜,其实近视后视力仍可恢复,但眼镜戴了就摘不下来了,因此能不戴眼镜尽量不要戴。这引发不少人对眼镜店唯利是图、赚取暴利的斥责,进而引起关于“越戴眼镜越近视”的讨论。然而临床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时期近视现象被诱发出来后,不管戴不戴眼镜,近视程度都会不断加深。这是因为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的眼球也在发育,因而近视的度数并不稳定。但只要准确检测出近视度数,眼镜不会成为加深度数的罪魁祸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佩戴近视眼镜之后仍可以恢复视力
B.佩戴眼镜与近视加深完全没有关系
C.近视加深与佩戴眼镜没有必然联系
D.眼镜商家并非仅因暴利而推销眼镜
1.【解析】B。文段首句提出了传统的创新观念,转折词“则”引出文段的中心观点,即“在众所周知的框架内思考,不要跳出它的范围”。B项为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文段中说“人在专注于某个状况或问题的内部因素时,创造力才是最强的”,文段强调的是“内部因素”,而不是“专注”,排除。C、D两项均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2.【解析】D。文段首句提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作用下,民俗作为标识或认同的意义逐渐减弱,并且民俗也变得更时尚,而非实用,尾句进一步强调民俗已经沦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即民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故文段重点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民俗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对应D项。A项“审美观”、B项“审美品位”均偏离文段中心,文段重点并非“对民俗的审美观”,而是“民俗”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排除。C项“文化阶层与地域的差距缩小”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带来的结果之一,故非文段强调的根本原因,偏离中心,排除。因此D项当选。
3.【解析】D。第一句指出吃鱼的时候,小刺比大刺麻烦,接着提出做人,小毛病比大毛病难改。最后一句说明多数人不愿意与有脾气怪异、不拘小节等小毛病的人打交道,即为本段的主旨句。A、C两项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均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是概括文段主要内容;D项是适度引申项,是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B项。因此D项当选。
4.【解析】B。文段开篇提出“17、18世纪西方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一观点,接着通过中国的生活用品西传至欧洲,给当地人带来了清新感受以及中国的居家陈设和花园建筑也深受欧洲人们喜爱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喜爱,B项“中国风”对应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风行。A项,文中并未指出17、18世纪是中西交流的顶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文中中国已经与西方有了大量的交流,故“中国还是一个较神秘的国度”与文意相悖,排除。D项,强调的是中西方商业交流,但文中重点强调的是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文意不符,排除。因此B项当选。
5.【解析】C。文段首先介绍了近期网上流传的一种观点,即能不戴眼镜就不戴,并说明这一观点引发了对眼镜店的斥责和关于“越戴眼镜越近视”的讨论。接着通过“然而”转折后强调,近视程度加深和佩戴眼镜无关,并对这一观点加以解释说明。故转折后观点为文段重点,C项是对观点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佩戴近视眼镜之后仍可以恢复视力”文段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完全没有关系”表述绝对,排除。D项“眼镜商家”为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